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68信息网
16美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货源资讯 >  全球财经连线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GDP同比增长5%,外贸数据表现亮眼 张占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全球财经连线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GDP同比增长5%,外贸数据表现亮眼 张占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11-13 10:02:22  来源:网络  浏览:   【】【】【

全球财经连线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GDP同比增长5%,外贸数据表现亮眼 张占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全球财经连线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GDP同比增长5%,外贸数据表现亮眼

全球财经连线|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GDP同比增长5%,外贸数据表现亮眼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施诗 杨雨莱 李依农广州报道

2024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有哪些亮点?我们一起来听听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的解读。

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趋势平稳

徐洪才:从上半年总体趋势看,我国1—6月份经济同比增长5%,实现了年初制定的政策预期目标,但是第二季度GDP增速下降较多,超乎预期,所以有喜有忧,总体趋势平稳。

从喜的方面看,首先是外贸进出口成果出乎意料,实现了6%以上的增长,尤其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为6.9%;以美元计价的水平也较高,同比增长3.6%,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较大的。同时,外贸顺差也有所扩大。

第二个方面,各类投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尽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偏低,同比增长3.9%,但是剔除房地产,整体投资增长8.5%,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增长达到9%以上,高科技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迅猛,反映出新动能在不断培育,结构在不断优化。

第三个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0.3个百分点,实现了同比增长5.3%,说明我国未来的消费市场存有后劲。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偏低,为3.7%。但是消费里面也有很多亮点,比如涉及到信息传输、软件、差旅、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还有网上零售业等领域增长非常快。同时,涉及到精神层面的服务类消费品,或者改善性、升级性的消费增长迅速,包括文化、健康、娱乐、体育等等。数字化消费场景的创新也拉动了消费,现在消费更多体现在质量和体验感层次的提升。

整体就业的情况也相对稳定。除了城乡居民收入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以外,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保持相对稳定。随着经济恢复,就业状况将会逐渐改善,特别是60年代初“婴儿潮”出生的劳动力不断退出市场,整体的就业市场逐渐向好。

上半年外贸数据表现亮眼

徐洪才:上半年最大的亮点是外贸,而外贸政策的引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主动地合法开放和修复与欧美、日韩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让经贸合作恢复正常化。

另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善于捕捉商机。针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中小企业能够灵活调整经营思路,扩大出口。我国来自于美欧日发达经济体的出口订单在近几个月上升较多。另外,我国对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上升也比较多,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和民营企业的韧性与竞争力。

政策引领对促进国内消费市场也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比如,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促进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制造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另外,家电产品以旧换新,也拉动了大宗商品的消费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超常规地带动了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等。

我国总体趋势是需求有所回升、回暖,这也体现在物价。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在上半年一直保持正增长。另外,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明显回升,虽然上半年是负增长,为-2.1%,但是已经有明显回升。因此,整体的国内消费需求,包括工业品、投资品的需求都逐渐回升,为未来的经济平稳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徐老师为我们对中国经济“半年报”做了全方面的回顾。具体来看,上半年的出口与制造业的表现都是比较亮眼的。这背后有哪些积极因素?我们来连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出口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速

明明:从经济数据的结构来看,个人较为关注的是出口和制造业的情况。今年上半年,出口和制造业增速保持相对较高水平。首先,关注到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是三大投资里增速最高的,上半年保持在9%以上;单月来看,6月份增速达到9.3%,可见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高。

而制造业投资增速较高的重要因素是出口增速的拉动。从贸易顺差来看,上半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是7000亿美元,其水平是较高的。从单月出口同比增速来看,连续2个月,5月、6月的出口同比增速都在8%左右,特别是今年6月出口的同比增速是8.6%。在全球,特别是欧美经济普遍面临衰退压力的背景之下,我国在出口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出口国家和区域更加多元

明明:出口成绩斐然的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出口行业产业链的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中国商品的整体竞争力在不断提升,出口的商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加工出口,包括纺织、服装等,也有“新三样”,比如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绿色领域的出口增速比较高。

另外,我国出口的国家和区域的结构更加多元化。在欧美经济面临衰退的压力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的方向更加多元化,包括“一带一路”国家,亚洲的其他国家,非洲一些地区的出口增速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在我国产品更加多元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口区域更加多元的背景之下,我国出口和制造业增速都表现抢眼,成为推动中国上半年经济的主要引擎。

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欧美经济增长前景难料。一旦欧美经济发生衰退,那么将如何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表现呢?我们继续听明明老师的解读。

欧美经济衰退对出口影响有限

明明:欧美经济出现衰退会对我国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我国目前出口的区域更加多元化,欧美只是一部分,现在对于“一带一路”国家,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和对一些非洲地区的贸易增速都在不断上升,有望对冲一部分欧美经济下行的影响。

除了欧美经济衰退风险以外,中国的进出口还将受到哪些影响?我们来听听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的观点。

下半年外贸不确定性仍存

白明: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外贸抓住国际市场需求复苏的机会,扭转了下降的趋势。但是,进出口贸易的外部压力仍然较大。

下半年外贸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因为,目前对于美国经济的预测不如之前强劲,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为1.6%,远不如原来的预期。因为长时间的加息,影响了美国的投资,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也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欧盟的经济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欧盟经济还未确定是否真正迎来复苏,即便是复苏,也只是止跌。所以现在的外部环境仍然令人担忧,今年上半年外贸遇到“小阳春”,未来是否能实现长时间的需求形势反转,现在还不确定。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能否如期完成?徐老师,您的观点是什么?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

徐洪才:展望下半年,进入三季度,政策要进一步发力,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扩大央行的国债发行,加大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支持力度。

同时,要扩大有效投资,减少无效投资,把减少的无效投资用于补贴支持,扩大消费,调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结构,这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积极灵活,有针对性。降准降息要尽快落实,特别是降息,因为目前实际利率偏高,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

大家更为期待的是改革的政策,趁着三中全会的改革东风,把改革开放创新相关的政策要积极落实,释放改革的红利,优化营商环境,消除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等。

随着政策的发力,期待我国三季度的经济出现反弹,实现5%以上的增长,全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仍然值得期待,总体我国经济运行的趋势是回升、回稳、向好的。

明明老师,您又怎么看呢?

5%左右增长目标有望完成

明明:展望下半年,经济还会保持比较稳定的趋势,虽然存在波动的风险,包括基数的扰动、外部需求的下降、海外经济衰退的风险。下半年,如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的态度,我认为今年大概率会实现较好的经济增速,能够圆满完成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总的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下半年,如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中国经济前景可期。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责任编辑:李依农


张占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张占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要对党中央的精神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关键问题。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

(一)如何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的讲话中作出了反反复复的讨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其体系化、富有理论含金量的特征著称,不仅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总结了其本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紧紧把握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做到沿着正确的道路、方向前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既有”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即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脱离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世界的现代化可以影响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也可以影响世界,二者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和世界很多国家的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遵循着一些普遍特征,而且我们还要把这些特征把握得更好。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

尽管“大道理”是一样的,但落实到具体情况上、我们做事时,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中国要遵循大的方向、大的趋势,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持与世界的互动,才可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但是,全世界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与其他国家一模一样的,中国更不会例外。所以,我们才要反复强调,要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特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括,也是其实践要求,即我们要朝着这一方向迈进,通过更多的努力、更大规模的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好、走稳。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与地位

进一步深化改革也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出发,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收获更好的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所谓“正确道路”且“唯一”,高度强调了其重要意义。

也就是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是要走这样一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与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深深融合在一起,所以也就有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表述。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近代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中国古代曾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直到近代落后于世界。到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大大加快,而我们还在按照农业社会的步调慢慢往前走。哪怕我们的速度不算慢,和过去也不算差,但是与西方比起来,就要慢得多了。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震醒中国时,那种震惊、慌乱、屈辱,前所未有。也是从那时开始,很多人开始主动寻求救国之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很多很多不愿意生活在屈辱时代里的人就已经站了出来,流了很多汗、很多泪、很多血。比如,鸦片战争以来,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就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好枪、好炮、好船,既包括把它们买过来,也包括自己建设钢铁厂、兵工厂,这就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尽管枪买了、船买了、炮买了,也组建了北洋水师,但在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洋务运动事实上已宣告破产。

二是在制度层面,寄希望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君主立宪制度,来拯救这个国家,所以有了后来康、梁的戊戌变法。尽管轰轰烈烈,也得到了光绪的支持,但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后,戊戌变法也最终失败。身处变法阵营中的谭嗣同,即便得到了消息,本可以跑掉,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提出要为变法流血来唤醒国人。此后,孙中山等人通过革命把西方的议会制度也搬到了中国。但结果仍然是,“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三是在思想层面,经历了器物、制度的两重失败后,有人提出了要全盘西化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最早也是全盘西化的拥护者,但后来在历史的比较、各种挫折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变。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们选择共产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相继上演并传到中国。在这样一个激荡的年代里,一批年轻人正成长起来。随着十月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很多人最终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奋斗道路。反观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的失败、列强的不公正态度,以及五四运动中国人的群情激昂,我们也足以理解,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不是任何一种冲动,而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开始转为主动。套用在现代化历程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从学习、模仿转为借鉴、创新。

(六)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西方化”路径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所以,我们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走出了一条引领和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让资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是一个逐步破除计划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市场经济,再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到建设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的开端。我们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历程,一路走下来的。

我们说,市场经济是党的伟大创举,是因为这是马克思没说过、列宁没碰到,而被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出来的事业。正因为我们有了市场经济,中国与全球有了更多对话机会,也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靠着市场经济释放出来的潜力、活力,中国这片大地上出现了众多工厂、企业、道路、桥梁、机场、港口、码头……人民生活有了巨大改善,而且都是过去所不敢想象的。

通过这一百多年的探索,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相当于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世界的现代化也并不是只有一个模式、一条道路、一种标准。这既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对世界上诸多发展中国家的鼓舞。

(七)全面深化改革十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这是党历史上首次在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十年来,由中央深改组至中央深改委,召开会议72次,审议通过文件超过600份,改革方案超过3000个,涉及经济社会与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新时代十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

(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是一个重大判断,也揭示了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就外部环境而言,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就科技革命而言,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可谓日新月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更要抢占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

在上述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要怎样发挥国家的比较优势、克服短处,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其答案,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本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们要把经济工作抓好、掌握更全面的主动权的决心。第三板块主要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共提出超过300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等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以“四个迫切需要”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一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二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四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地说就是,“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把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在第一位,就说明了非常期待与看重这一方面。捍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尊严、公平与正义,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行。此外,《决定》还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面对”,即“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本次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的部署,在大项上共有十四项,比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包括3条具体内容,即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此外,《决定》还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即“六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决定》体现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破旧与立新的辩证统一,既要“破”教条主义、“立”思想解放,也要“破”因循守旧、“立”体制新构;体现了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辩证统一;还体现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辩证统一。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战略意义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注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和我国增强与发展新动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现代化也有动能,但动能的势头不尽理想,或者说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在经济上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或政治局相关会议中都可见一斑,也可以说是社会预期偏弱,大循环存在堵点、痛点,一些领域面临较大风险。我们怎样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那就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决定》特别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一表述实际上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其中,“因地制宜”就是要求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从要素、禀赋出发,从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出发。哪怕我们只能做好其中一个“小点”,那也是为国家作出了“大贡献”。我国拥有这么多的企业、单位,每一个都在一个小点上作出贡献来,汇聚起来就是“江河大海”。所以,党中央要求我们保持理性,不能搞成一个模式,也是避免造成新的浪费。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使我们对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不重视科学技术,国家就很难实现真正的进步。马克思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的确立、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才认识到了生产力的关键地位与科技革命的必然。我们党的领导人对发展生产力与科学技术也是高度重视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勇敢地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所以才有了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认识到其对创新的主导作用,以及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性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全党的重大任务。

我们还要认识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更加清晰地揭示了绿色发展的未来,与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相得益彰,确确实实是中国人民的期盼、是我们党的自觉、是抢占世界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需要。对此,我们必须奋勇争先。

(二)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内涵和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载体是新的产业。因此,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我们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充分认识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培育好、引进好高水平的人才。

我们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企业家的智慧,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时代更加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因此,我们搞科技创新一定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胸怀天下,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重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强大的价值链产业链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

我们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要想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就一定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自我可循环。

我们要搭建“政产学研金”大合作平台,强化金融对高技术的支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发展寄予厚望,强调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并且“要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

我们要坚持扩大开放和合作共赢,打造全球性的开放创新生态。也就是说,要在开放中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这一表述值得我们认真理解。

(三)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要让新质生产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结果,就必须得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因此,面对急需解决的国际国内两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呼唤、强国建设的呼唤、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呼唤、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呼唤,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呼唤。

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决定》特别强调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并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我们可以从到2035年实现“三个倍增”的角度来理解党中央的主要精神。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这“三个倍增”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实践,也是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的重要表现之一,更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性力量。

由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并处理好其背后所体现的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即要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更要通过以人民为中心、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做到水涨船高、各得其所;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要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比较优势,真正克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问题;三是处理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也就是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即三者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因素,要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的成长重任。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调动“四个积极性”的重要性:一是调动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他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二是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即民营经济就是民生经济、烟火经济,使得国家更加兴旺发达,关键是要消除各种杂音,让民营企业安下心来;三是调动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四是调动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是我们党带领广大地方干部、地方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干出来的,要认可他们的辛苦,解决他们的焦虑。

根据《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好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机构最新动态

实力商家展示

  • 信息大全
  • © 16美妆网 赣ICP备202300213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