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168信息网
16美妆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货源资讯 >  除了粽子,端午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战国时期的“粽子”原来长这样!


除了粽子,端午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战国时期的“粽子”原来长这样!

发布时间:2024-11-19 13:04:09  来源:网络  浏览:   【】【】【

除了粽子,端午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战国时期的“粽子”原来长这样! 

除了粽子,端午这些美食你吃过吗?

明天,我们将迎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佩香囊……端午节的独特习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除了粽子,在我国端午节时还有哪些传统美食?一起穿越时空去寻寻鲜吧。

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端午节期间宋朝美食的信息。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了香糖果子、白团,那么这个香糖果子和白团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像糯米团子一样的东西。有一些可能偏向于药材类的,比如说菖蒲、木瓜、紫苏,它会剁碎,放在一个匣子里面端上来,然后让大家吃。

此外,《东京梦华录》中还记载了一些现代人更容易产生共鸣的美食。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在湖边就有人垂钓,垂钓上来的鱼是不是最新鲜了。当地的人说我们可以垂钓的这些鱼,直接卖给当时游玩的这些人,当时就宰杀做成生鱼片来吃。

清末富察敦崇所著的记述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也记载了清朝时期端午节的时令点心。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清代达官贵人家里面会吃一种饽饽,叫做五毒饽饽。给盖上五毒的图样,比如说蝎子、蜈蚣、壁虎、毒蛇,包括蟾蜍这些形象都画在饼上面,像盖印章这样盖上去。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端午节期间各地有很多传统美食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美食在历史传承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 任昳霏:和节日相关的美食,它承载的文化信息,乃至更多的中国人对这种食物的文化认同更重要。那么这些东西联系起来,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创新和延续。

(总台央视记者 许盼盼 曹筱征)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


战国时期的“粽子”原来长这样!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一座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许多圆形植物包裹。经过研究发现,包裹外部为槲叶,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这种“槲叶”包裹的食物。看上去跟现在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似乎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天我们一起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探究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蓝万里:你看这个部分,这片的叶缘就比较短小,这应该就是接近于这个叶柄这一片的形态,然后越往上这个波浪形就越明显,再根据这个叶间的这些脉络的走向,基本上就能够判断他就是槲叶。

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葬内发现了大量圆形植物包裹,经反复研究发现,这些包裹外部为槲叶,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蓝万里:包裹大概数量比较完整的有40个左右,我们把其中两个包裹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解开,这些包裹就是用比较宽大的叶子,一层一层地包起来,它的直径一般都是在15厘米左右,大概3到5厘米厚,用编织绳索或者是秸秆捆扎起来。

考古人员通过体视显微镜分析发现,40个完整包裹内有39个里面装的是没有脱壳、没有煮过的稻谷,另外1个装的是黍。这些圆形包裹到底是什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蓝万里:当时这些包裹它是就是放置在案上,那椁板上也有,它以这种放置形式和组合形式来看,我们推测它是作为食物的形式来放置到进入墓葬的。我们测算了一下大概它也就能装到200克左右的粮食,刚好是一个成年人的饭量。饮食文化传承应该就是文化传承里面最容易流传、也最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所以2000多年,槲叶和粮食和水稻和黍米结合的形式也就流传了下来。

千古一叶寄乡愁 又到端午槲粽香

墓葬中发现的槲包证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槲叶能为包裹的食物带来植物的清香。其实不仅在2000年前的楚国墓葬,即使在现在,在野生槲树资源丰富的陕西、河南、山东部分山区,当地群众依然保留着端午时节采摘槲叶包裹黍米做槲叶粽子的传统。只不过随着食物越来越丰富,里面的馅料也从单一的黍米、糯米,加入了红豆、板栗、红枣等,风味也随之越来越丰富。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研究馆员 刘百灵:它不仅是一种节日食品,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在我们豫西地区,一直就有着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槲叶包上黍米作为节日食品,俗称为槲包。

槲树叶子宽大,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味,这股清香味在端午节前后最为浓郁,端午节前,在河南省栾川,当地村民一定要采摘槲叶,制作槲包粽子。

槲包的制作工艺繁复且考究,从选材、清洗、包裹到烹煮,既保留了先民们的饮食痕迹,又在代代相传与改进中,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柴火点燃,炊烟升起,空气里开始弥漫槲叶的醇香。煮槲包虽然不费事,却需要耐心和时间,用大火煮上几个小时以后停火,继续在锅里捂上一夜。出锅的时候,老远就能够闻到浓浓的槲叶香味。剥开蘸上白糖,黍米和各种豆类的味道,混着槲叶淡淡的清香,吃到嘴里软糯香甜。

栾川县白土镇居民 梁小娟:煮好的槲包要是短时间内没有吃完,可以隔个一两天再煮十几分钟,越煮越糯,越煮越香。

而人们在端午节包槲包的美食传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认识和喜爱。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

责任编辑:
© 16美妆网 赣ICP备2023002136号-8